【名醫開講】好發老人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症狀不明顯進程又慢,常被忽略
癌別
諮詢/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黃泰中醫師
整理/癌症希望基金會
整理/癌症希望基金會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簡稱CLL)是血癌的一種,主要因為淋巴細胞經過「基因變異」的累積,導致正常成熟的淋巴球產生癌化的過程,由於CLL的病程進展緩慢,臨床症狀不明顯,病人不易察覺,且大部分致命性相對較低,因此很容被忽略。
根據統計,每年臺灣新診斷CLL病人約為240多人,好發於60-70歲長者,占白血病患者9%;不過,由於病人臨床表徵不明顯,因此未被診斷的黑數可能還有更多,值得民眾注意。
根據統計,每年臺灣新診斷CLL病人約為240多人,好發於60-70歲長者,占白血病患者9%;不過,由於病人臨床表徵不明顯,因此未被診斷的黑數可能還有更多,值得民眾注意。
無症狀誤以為正常老化
沒有症狀的病人如何發現是CLL患者?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泰中表示,有些病人可能因為其他疾病進行檢查或做健康檢查時,在血液檢查中才發現白血球的數量可能比常人高出數倍至數十倍之多,由於好發族群為銀髮長者,因此,患者平常只會覺得體力差一點點,應該是老化的正常現象,許多病人因症狀不明顯而能完全不影響日常生活,運動爬山樣樣來。
黃泰中表示,雖然絕大多數CLL患者沒有症狀,不影響日常生活,但當不正常的白血病細胞開始抑制正常白血球生成時,正常免疫力就會受到壓制,;另外,少數患者可能在病情變化時,白血球數增生速度變快,開始出現淋巴結腫大的相關症狀,包括:腹痛、感染發燒、牙齦出血、夜間盜汗或貧血、易疲累、體重降低等問題。醫師會視癌細胞的增生速度,反應在病人身上的不適症狀,進行臨床治療的判斷依據。
黃泰中表示,雖然絕大多數CLL患者沒有症狀,不影響日常生活,但當不正常的白血病細胞開始抑制正常白血球生成時,正常免疫力就會受到壓制,;另外,少數患者可能在病情變化時,白血球數增生速度變快,開始出現淋巴結腫大的相關症狀,包括:腹痛、感染發燒、牙齦出血、夜間盜汗或貧血、易疲累、體重降低等問題。醫師會視癌細胞的增生速度,反應在病人身上的不適症狀,進行臨床治療的判斷依據。
流式細胞儀分析確認診斷
白血病一般而言會進行骨髓檢查加以確認診斷,然而CLL初期可能可以不需要進行骨髓檢查,而是抽取一般周邊血液後以流式細胞儀分析,提供臨床醫師明確的診斷依據。
基因檢測決定治療方向
黃泰中表示,若長期無症狀的病人,病情穩定時,也可能由三個月追蹤拉長到半年或一年追蹤一次;但對於有症狀的病人來說,需要開始治療的患者,建議進行染色體和基因檢測,確認在第17對染色體是否缺失以及其上的TP53抑癌基因是否有病態性突變。
若發現第十七對染色體缺失或是基因TP53有病態性突變現象,採取BTK、BCL-2抑制劑的標靶藥物是最佳的治療方向;若病人這些特定異常,則以傳統口服化療或輸血等支持性治療即可達到治療目的。
黃泰中解釋,除了病人臨床症狀與特定基因檢測的結果,在治療時也同樣要考慮到病人的年齡與體力,有時雖無法完全治癒,但若能有效控制症狀,尤其是長者,讓病人可以藉由適合個人的治療方式,維持其基本的生活機能,就是達到為病人著想的最佳治療。
若發現第十七對染色體缺失或是基因TP53有病態性突變現象,採取BTK、BCL-2抑制劑的標靶藥物是最佳的治療方向;若病人這些特定異常,則以傳統口服化療或輸血等支持性治療即可達到治療目的。
黃泰中解釋,除了病人臨床症狀與特定基因檢測的結果,在治療時也同樣要考慮到病人的年齡與體力,有時雖無法完全治癒,但若能有效控制症狀,尤其是長者,讓病人可以藉由適合個人的治療方式,維持其基本的生活機能,就是達到為病人著想的最佳治療。
「生物相似藥」廣泛應用效果佳
至於治療的全球重點趨勢之一,大分子標靶藥物抗CD20單株抗體,目前已發展出「生物相似藥」,其藥價較原廠藥相對低,且藥效及安全性已獲得臨床實驗證實,各國政府衛生主管單位對其審查許可都較傳統學名藥嚴格,病人可安心接受治療。目前荷蘭、法國、德國、英國等先進國家均已廣泛使用,可以降低國家健保財政負擔,而在臺灣,也已獲健保列為給付對象,對CLL病人來說是一大福音。
黃泰中表示,CLL治療藥物可分三大種類,也可能互相搭配,彼此之間副作用也有些微差異。傳統化療可能出現不同種類血球低下、疲勞及因藥物影響膀胱黏膜而產生的短暫性出血性膀胱炎;使用抗CD20單株抗體治療的病人則可能出現發燒、發冷或皮膚起疹子等過敏反應及輕微的噁心嘔吐;小分子標靶藥物則可能出現肺炎、肝炎、皮疹及腸胃不適等副作用,但這些副作用絕大部分均可以透過給藥速度調整或輔以其他藥物改善,病人不必太過於驚慌,還是要與醫師多溝通,並且配合治療計畫,病情才能獲得改善。